<dd id="fi4j9"></dd>
<li id="fi4j9"><acronym id="fi4j9"></acronym></li>
<tbody id="fi4j9"></tbody>

<button id="fi4j9"></button>

    當前位置:首頁 > 專家視點

    2023年成為史上最暖的概率在增大?

    發布時間:2023年09月22日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國家氣候中心首席專家?周兵

    2023年全球氣候波瀾壯闊,氣候異常此起彼伏。7月27日,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警告說:全球變暖的時代已經結束,全球沸騰的時代已然到來。

    北美、亞洲部分地區以及整個北非和地中海地區連續多日乃至多周氣溫超過40℃,中國創造了新的全國日最高氣溫紀錄,多地測得的最高溫紀錄被頻頻刷新。西班牙加泰羅尼亞的菲格雷斯在7月18日報告了45.4℃的新溫度紀錄;7月24日,意大利撒丁島上的一個氣象站錄得48.2℃的高溫;7月23日,阿爾及利亞的達爾貝達和阿爾及爾最高氣溫達到48.7℃,突尼斯的突尼斯城和凱魯萬達到49.0℃。

    世界氣象組織(WMO)表示,在這個極端炎熱的夏季,北半球大部分地區都被酷暑籠罩,對人們的健康和環境造成了重大損害。隨著氣候變化的持續,全球可能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死于極端高溫。研究表明,如果沒有人類活動引發的氣候變化,這些高溫事件是極罕見的。2023年如此多的高溫事件另一個重要推手是厄爾尼諾!

    隨著“三重拉尼娜”的結束,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快速升溫,2023年5月尼諾3.4指數滑動平均超過了+0.5℃,氣象學家預測的厄爾尼諾事件正式開始亮相,8月尼諾3.4指數月平均值為1.3℃,預計在11月到次年1月會達到峰值。就目前而言,較2018/2019年厄爾尼諾事件要顯著偏強。國家氣候中心預計是一次中等以上強度的暖水事件,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專家預測達到強厄爾尼諾事件的概率超過56%。因此,對全球氣候異常和全球變暖的影響是十分明顯的。這是一次典型的暖水中心位置偏東的“東部型”事件,目前暖水中心強度超過3.0℃,且一直處于發展狀態。

    “小男孩”還沒出場就弄出了大動靜,已經開始攪動區域氣候的異常,使得春季東南亞對流運動受到抑制,高溫、干旱相繼呈現,迎來“亞洲史上最熱4月”;5月,厄爾尼諾強勢回歸,熱帶大氣對赤道中東太平洋暖水響應迅速,南方濤動指數達到-2.3。據東京氣候中心全球分析資料結果,5月全球表面平均溫度較2016年偏高0.08℃,成為189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暖。進入夏季,WMO、NOAA、東京氣候中心和歐盟委員會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中心的科學家相繼指出,6月和7月分別是史上(1850年以來)最熱的月份。盡管NCEP完整的8月統計資料尚未公布,但依據逐日監測的結果,可以肯定,8月同樣是史上最熱的月份。東京氣候中心的最新結果表明,2023年8月較2016年8月偏暖0.32℃,毫無疑問是史上最暖。

    WMO秘書長佩特里·塔拉斯表示:“厄爾尼諾現象的出現將大大增加打破溫度紀錄并在世界許多地區和海洋引發更極端高溫的可能性?!眮碜訬OAA的數據顯示,2023年7月3日,地表以上2米的全球平均氣溫達到17.01℃,打破2016年8月和2022年7月創下的16.92℃紀錄,成為有記錄以來地球最熱的一天。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局發布數據顯示,2023年7月3日至6日,全球每日平均地表氣溫連續4天打破紀錄。

    美國緬因大學氣候變化研究所制作的網站展示著1979年以來歷年的地球平均氣溫數據,7月3日地球最高平均氣溫為17.01℃,7月4日和7月5日均為是17.18℃,2023年7月6日的數據是歷年來的峰值,這一天人類賴以生存的星球平均氣溫達到了17.23℃。實際上,自1979年有記錄以來,僅有的平均氣溫超過17℃以上的日子,都出現在今年7月。除了上面的幾天,還有7月7日的17.20℃、7月8日的17.17℃和7月9日的17.11℃。這種極端暖的現象在南北半球(60°S-60°N)海洋上表現得尤為凸出,尤其是2023年4月以來,一直處于明顯高出2倍標準差的狀態。

    在厄爾尼諾發生時,熱帶太平洋會改變海氣界面上的湍流熱通量,使異常的垂直能量匯聚進入熱帶大氣。厄爾尼諾事件在熱帶太平洋地區主要通過表面潛熱通量加熱大氣。熱帶太平洋地區的凈大氣加熱異常與熱帶太平洋海溫高度相關,因此,厄爾尼諾能夠緊密地調節大氣垂直能量匯聚,進而改變熱帶大氣的加熱率,也必將改變全球溫度。

    全球平均表面溫度主要受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ENSO帶來的垂直異常加熱以及火山帶來的輻射降溫影響。其他溫室氣體和人為氣溶膠的作用帶來的輻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相互抵消?;谝陨嫌绊懸蜃?,構建了模擬全球年平均表面溫度的微分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擬全球平均表面溫度的年平均(7月~6月)變化特征。利用以上模型,通過抑制厄爾尼諾的影響進行敏感性實驗,模擬得到的全球平均溫度的年際變化也被相應抑制。模擬結果證明,赤道東太平洋海溫每升高1℃,將會使全球年平均溫度上升0.122℃。通過對歷史事件統計分析,中等強度(強/超強)的厄爾尼諾事件通常大約能夠使年平均的全球表面溫度上升0.1℃(0.22℃)。

    WMO于2023年5月發布的一份報告預測,未來5年中至少有一年,以及整個5年期,有98%的可能性為有記錄以來最暖,并將打破有異常強厄爾尼諾的2016年創造的紀錄。該報告也指出,2023年至2027年全球近地表年平均溫度至少有一年暫時高于工業化前水平1.5℃的可能性為66%。依據東京氣候中心的分析資料,分析近5年及典型厄爾尼諾事件全球平均表面溫度距平的逐月變化特征,2023年1~8月平均值已顯著高于歷史最暖年(2016)同期狀況。

    當然,國外不同機構全球表面平均溫度的數值有細微的差異,但總體趨勢是一致的,2023年1~8月的資料充分表明了這種一致性,東京氣候中心資料和美國緬因大學氣候研究所的資料受到世界氣象組織的引用和肯定。因此,2023年成為史上最暖年份的概率在增大??紤]到2016年為厄爾尼諾衰減年,結合全球變暖及厄爾尼諾發展年9-12月全球平均表面溫度的變化特點,2023年全球溫升幅度極有可能打破2016年創造的紀錄,成為1850年以來最暖的年份。面對溫升的新突破和氣候臨界點的激活風險,我們應該做點什么呢?需要以極限思維、底線思維來科學應對極端天氣!

    (責任編輯:張明祿)